40年间,100位“改革先锋”,屠呦呦、钟南山、袁隆平等入围
研究发现,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最受苦。
环保部认为,根据过去几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经验,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之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从而达到污染削峰效果,是重污染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于是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陆续发布了橙色预警。
空气质量依然面临秋冬季大考京津冀地区对空气重污染如临大敌是可以理解的。为何会在蓝天白云中发布预警?环境保护部表示,提前减排可降低PM2.5峰值浓度,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于是,在10月11日9时,哈尔滨市发布了重污染天气四级(蓝色)预警,10月18日21时提升预警等级至一级(红色)预警。秋冬季攻坚就是要攻重污染天气应对,要全力强化预警会商、应急处置和联防联控,最大程度降低污染影响程度、缩短污染时间,这也是做好秋冬季空气质量保障的核心。蓝天时发布重污染预警将成常态今年3月下旬以来,北京空气质量达到近五年同期最好水平,长达200多天没有出现重污染过程,这是2012年开展大气PM2.5监测以来前所未有的。
影响秋冬季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难点在于重污染天气。其实河北、天津均已提前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任务,但雾霾并没有从这两地消退。2017年9月起,在秋收阶段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确保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
水泥(含特种水泥,不含粉磨站)、陶瓷(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玻璃棉(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岩棉(不含电炉)、石膏板、砖瓦窑(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等建材行业,采暖季全部实施停产。10.实施燃煤锅炉提标改造。30.严禁秋季秸秆露天焚烧。2017年11月1日起,除法定节假日外,禁止国Ⅰ国Ⅱ标准车辆进入城市主城区。
加强煤炭管控,确保使用煤炭质量符合河北省《工业和民用燃料煤》(DB13/2081-2014)地方标准。在禁燃区内逐村逐户排查,坚决查处存放和燃用散煤行为。
17.积极开展餐饮、服装干洗等行业VOCs治理。2.加快推进集中供暖和有关行业燃煤治理。12.统筹开展散乱污企业集群综合整治。25.大宗物料实施错峰运输。
2017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3.严厉查处劣质煤和散煤。2017年10月底前,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餐饮企业,安装具有油雾回收功能的抽油烟机和运水烟罩、静电型、等离子型等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对已经取缔关停的散乱污企业和企业集群、燃煤锅炉,要开展回头看,坚决杜绝非法生产,死灰复燃。
在钢铁行业已经实现的基础上,其他重点行业2017年11月1日起,必须达到省地方排放标准或国家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21.加快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
各县(市)、区在修订《预案》时,要按照企业污染排放绩效水平、所处的区域区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严禁一刀切。2017年10月底前,全市完成气代煤、电代煤40.6万户(其中电代煤1.2万户)。
2017年9月底前,有关工地全部做到六个百分之百,安装视频监控,并与住建部门联网,逾期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依规停工整治,确保全市建筑工地扬尘整治达标率达到100%。15.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19.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数据显示,中国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度保持高水平,94%受访者支持中国落实《巴黎协定》,96.8%的受访者支持中国政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本次调研的另一个发现是,近半数受访者使用过共享单车,超九成公众支持共享单车出行,超半数受访者知道家庭和单位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发电的用处。丛这两方面入手,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开展工作。
在认知层面,98.7%的受访者支持在学校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可以从气候变化科普进校园开始,从娃娃抓起。五年后我们看到共享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公众采取实际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也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贡献了鲜活案例。
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开展的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是非常及时、有意义的工作。在当今中国,绿色低碳的议程在中国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国际角色正从参与者、追随者,向引领者、引导者过渡。
本次调研负责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联合发起人王彬彬博士表示:与五年前相比,更多公众认同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而且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对气候变化的担心度提高了2个百分点,认为自己经历过气候变化影响的人数提高了15%。这说明随着近两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有了更现实的理解,同时,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议题上的公众传播工作也很有成效。
数据显示,受访者对气候变化保持高认知度,高度支持政府颁布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为报告撰写了序言,充分肯定了这次调研的作用和价值,认为每一个公众、每一个家庭,是促进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低碳试点推广和造就低碳社会的根本驱动力。调研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方式完成,样本量为4025人,覆盖中国内地332个地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特别考虑了城乡比例、性别比例,以更客观地呈现中国公众普遍的认知情况。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大会将于11月6日在波恩举行,11月1日,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
王彬彬博士认为:五年前我国公众就有比较高的气候认知度,但在采取行动方面只有节约用能这类传统方法可以选择。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现状,引导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帮助公众便捷地践行低碳生活,是中国发展低碳社会的起点。
五年间国内和国际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希望通过新一轮调研更新和完善相关数据,为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其他机构,多维度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状况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长期研究全球气候治理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教授指出:从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得民心的。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介绍:2012年我们用同样的调研方法开展过首次调研。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是最有利于中国发挥领导力的领域。
数据显示,94%受访者支持中国落实《巴黎协定》,96.8%的受访者支持中国政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结合最新的国际局势,本次调研专门测试了公众对中国政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支持度。调研从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及气候传播效力效果评价6个方面展开。王彬彬博士表示:公众了解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是明确的,关键是如何将意愿转化成更多行动。
这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继2012年开展全国范围公众气候认知调研后的第二次公众调研。在行动层面,政府鼓励技术创新,有购买力的公众对气候友好型产品又表现出稳定增长的支付意愿,可以对气候友好型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使其更便于公众使用
在当今中国,绿色低碳的议程在中国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国际角色正从参与者、追随者,向引领者、引导者过渡。长期研究全球气候治理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教授指出:从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得民心的。
数据显示,受访者对气候变化保持高认知度,高度支持政府颁布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结合最新的国际局势,本次调研专门测试了公众对中国政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支持度。
最新留言